寒假社会实践‖深蓝学院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社会实践活动(七)

发布者:杜伟伟发布时间:2021-02-22浏览次数:1655

     寒假期间,江苏科技大学深蓝学院“红星实践团”的同学在建党100周年来临之际,展开了为期二周的“踏红色基地,访党员先锋”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追忆、求索、致远”三个篇章,回忆建党以来的百年征程,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此次实践活动在遵循了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团队各成员分别参观了南京、盐城、连云港等地的家乡红色教育基地,了解昔日烽火,聆听革命故事。通过红色之行,更加坚定作为当代的新青年,要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实现强国之梦。

追忆篇

    1.踏访中山陵,传承爱国精神

三民主义,思想永存。红星实践团的时雨佳同学参观了南京中山陵,并与团队其他同学分享了中山陵的庄严和肃穆。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牌坊的顶端,盖有蓝色琉璃瓦。四根石柱的柱脚前后,夹抱鼓石,柱底是长方形的大石座。牌坊上刻有莲瓣、云朵和古代建筑彩绘式的图案。在牌坊中门的横楣上,镶有石额一方,镌刻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博爱”二字,因此,这座牌坊被称为博爱坊。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代表着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8个平台,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时雨佳同学拍摄的南京中山陵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革命家,他致力于革命四十年,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反动的清王朝封建统治。晚年又和共产党合作,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业绩。整个陵园就像一口警钟,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要发挥革命先辈们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在参观之后,时雨佳同学表示孙中山先生有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实现人生目标是充满艰难和挫折的,只有按着坚定的步伐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只有铭记历史,将个人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理想追求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努力学习、创造和奉献,我们的青春才会绚丽多彩。

































































2.访新四军纪念馆,体悟抗日精神

新四军纪念馆

红星实践团的张玉龙同学在寒假期间重访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虽然生于和平年代,但是回想起那个战火四起、硝烟弥漫的年代,我的心被深深触动。在那峥嵘的斗争岁月里,这里卷起过波澜壮阔的历史风暴,如今在这块光荣的土地上(盐城)还保留着大量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

进入场馆,首先看到的是广场正中的一座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重建军部纪念碑”,碑的正面为李先念的题字,背面刻有黄克诚先生写的《盐阜会师记》碑文,碑前有喷泉。再者,映入眼帘的是纪念馆门前一个号手雕像,这是为了纪念当时牺牲这里的小号手而建的,据说如果在这里放鞭炮,就会响起军号声。新四军小战士雕像穿戴着新四军的标准装备,手拿着一个小号,像是在吹响着前进的号角。在雕像的下方有陈毅同志手写的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东进”。 在主馆区的西边陈列着飞机、大炮、军舰等。展览大厅的造型整体体现新四军的“四”字,正面上方东、西各有一幅“新四军盐城重建军部”和“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的花岗石阴雕画。两幅中间是新四军佩戴的“N4A”臂章图案。它镶嵌在展厅正门上方,让人一眼就能看到这个醒目标志。

































































  





  

















































































张玉龙同学参观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所拍摄的照片

































































深入馆内,一幅巨大的屏风映入眼帘,上面镌刻着毛泽东的手书《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屏风两旁挺立着陈毅、刘少奇、张云逸、赖传珠、邓子恢五位领导人的巍峨雕像,这是在 “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重建新四军军部后新四军的五位领导人。

 

































































张玉龙同学参观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所拍摄的照片

































































  



































































  

















































































     馆里还陈列着刘少奇、陈毅、邓子恢、谭震林、粟裕等新四军高层人物在抗战时期用过的指挥图、军用背包、眼镜、眼镜盒、水壶、散热器等物品,还有当年的一些老照片,也有当时战场实物模拟和新四军将士抵抗日本侵略军用过的大刀、长枪。最吸引参观者的还有阜宁县第一次反扫荡的战绩表,军民鱼水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展馆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新四军与人民群众共同抗日的历史过程。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先烈照片

 

“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济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这是陈毅元帅在1940年北上新四军与南下八路军胜利会师后写的一首诗,描写了新四军转战南北、不怕牺牲的精神。通过此次的寻访,张玉龙同学真正地感受到陈毅元帅当时写下这首诗时喜悦和对解放中国的信心。同时,深深为革命烈士们一腔热血精忠报国的崇高精神所折服。

“时光不可能倒转,历史不可能改写,今天我们回顾过去,缅怀先烈,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从而开拓崭新的未来。”张玉龙同学表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我们应当自强不息、不畏艰难、勇于奉献与时代同行,共同承担起共和国赋予的责任,同心同行,为创造国家发展的新的辉煌而努力奋斗!

青口海岸线抗日碉堡

22日,团队成员杨广强来到了老家连云港青口海岸线寻找早已荒废的抗日碉堡,重拾曾经的历史,仿佛看到了当年炸碉堡,拼刺刀的岁月。

青口是陇海铁路终点连云港附近的重镇。19413月,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和山东纵队第二旅一部配合作战,采用突袭战术,发起青口战役。战役由教导二旅和山东纵队二旅负责人符竹庭、曾国华、孙继先、江华等共同指挥。参战部队兵力3倍于敌,分为3路纵队,一纵队主攻青口,二纵队攻取青口以南各据点,三纵队在青口、赣榆县城之间阻击增援之敌。

2021-02-15 10:39:00.512000

 

游览过后,杨广强同学感叹到:遗弃的碉堡,没有人知到是谁建立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感谢这些默默无闻的贡献者,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现在的和平。76年前,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如今硝烟散去,祖国繁荣富强,然而无论时间怎样流转,那段血泪写就的抗争我们始终不敢忘记。我们不能忘,我们的和平来之不易,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3.踏故地,觅新思

21日,红星实践团成员马文兵、沈宇晴前后奔赴柳亚子纪念馆,在这里他们深深了解到了柳亚子先生对中国发展的显赫成就。

1909年,柳亚子先生与陈去病、高旭组织反清文学团体南社,鼓吹革命。南社以文事宣传击鼓,同盟会以武力革命鸣锣,文武同举造就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辛亥革命。一九四九年后他加入共产党,并且将自己收藏的革命史料和吴江地方文献捐赠给国家。柳亚子可以说是一名既具备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又懂得明辨是非的文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他挺身而出,跟随孙中山先生,后来意识到国民党内部的混乱和腐败,也毅然站出来发出反对的声音,认识到共产党才是真正能够拯救中国的政党,最后也选择弃暗投明。两名队员走过柳亚子先生的故居深切地感受到柳亚子先生的为革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021-01-30 12:10:34.591000

两名队员参观柳亚子先生故居

































































欲一洗前代结社之弊﹐作海内文学之导师。这是南社的成立初衷,领导文坛﹐开一代风气。两位队员走过南社人物陈列馆时,望着前辈们所做出的贡献,内心深感震撼,表示作为当代青年人,必须要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奋斗,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作出努力。

两名队员参观南社人物的陈列馆

































































4.重走长征路,承长征精神

129日,团队成员何涛同学在他的家乡四川,重游磨西红军长征纪念馆,找寻昔日红军的足迹,分享并传承红色记忆。

磨西红军长征纪念馆坐落于摩西古镇的中心,馆内的仿真雕塑、仿真故事场景等逼真的历史画面,再现当年红一方面军在甘孜的工作、生活情景,再现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和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何涛同学深感红军长征期间的生活之艰难,斗争之艰苦,正所谓“如有一味绝境,非历十方生死”。何涛同学将磨西纪念馆的相关雕塑录制成视频,希望在将长征精神船舶给更多的人。

何涛同学在景区前录制易传播短片视频

在重游磨西红军长征纪念馆后,何涛同学表示:“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2021年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也正逢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读懂长征精神,是对思想的涤荡,更是对灵魂的洗礼,给人强大的信念和力量,我们更应该学习、传承、发扬革命精神,在这距离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要关头,循履而上,踏迹前行,肩负起当代人的历史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5. 七战七捷,弘扬奋斗精神

129日,团队成员常炜来到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其建于1986年,原名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管理处1998年更名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是国家红色旅游景区。

tmp_e6a8a2420c4c9b216d8bf295403b22f580f1ffdc0c43b686

常炜同学在七战七捷纪念馆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的设计者是东南大学的齐康教授,他设计独到,别出心裁,打破传统的设计模式,不用碑顶,没有碑帽,碑身造型设计成为一把直耸云霄的刺刀,用古铜色天然花岗岩拼接砌成,拔地而起,直刺青天,象征着当年新四军指战员驰骋华中战场的那种英雄气概。在纪念碑的东边,有一个船型建筑物,这是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大厅分成了七个展览厅,七次战斗的详细资料全部陈列在那儿,看着一幅幅照片、指挥图、奋战图,一件件武器、战斗用品,我的脑海里响起了战士们英勇奋战的呐喊声,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常玮同学表示,“在大厅的后面放着一个巨大的战争沙盘,它把当时的战争情况用模型活灵活现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当时敌强我弱,敌人的围墙非常坚固,他们有12万人马,用的是坦克、飞机、大炮,而我军只有3万多人,用的是土枪、土炮,但是我们英勇的战士们团结协作、不怕牺牲、奋勇作战,在短短的20天内取得了七战七捷的辉煌胜利。”

七战七捷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离不开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们,更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党决心为人民做出贡献、为人民服务的奋斗精神!

 

 

二、求索篇

1.奋斗有我,不负韶华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榜样就是一个标杆。长期以来,烟台市芝罘区文化局广大党员走在前、干在先,在各自的岗位上苦干实干、奋勇争先,为当地文化新发展注入了先锋力量、发挥了带头作用,涌现出了许多典型人物。在建党10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红星实践团的姚成锡同学采访了烟台市芝罘区文化局办公室主任——姜淑萍女士

姜淑萍女士在1989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7年退休,是一位拥有这30年党龄的优秀党员干部。在她工作期间,多次被评选为社区五号干部和单位先进个人称号。姜女士在工作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持续强化党性锤炼,不断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做好文化局的党建工作。

在交谈过程中,姚成锡同学深刻感受到了青年一代如此绚丽多彩的生活不应该忘记上一代人的努力和共产党的恩情,通过对城镇日新月异的变化侧面反映出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更是直观表现出了党的先进性和伟大,而保持这种先进性,积极发展中国共产党,就需要有千千万万个像姜阿姨这样一心为民、踏实干事、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我们要向她们学习,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工作本领,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

当谈及对于大学生及未来的展望时,姜阿姨的所言所语正如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的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如果没有萤火,我便是那唯一的光!”

最后,当问及对党的认识时,姜阿姨的眼中略显湿润,充满热忱的感慨:党员和人民的关系,其实没有什么特殊,没有什么独立,党即是人民,人民又何尝不是党的组成呢?视群众为亲人,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甘心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或许就是一个党员应有的职责与本分吧。

姜阿姨的谈吐体现了把生命融入事业,把真心交给群众,把赤诚献给组织的崇高精神境界,对于如今的青年一代更是有警醒和指导意义,当代大学生虽然不能直接的去参与群众的决策,但可以好好学习,以更高的知识觉悟参与社会生活,用知识武装自己,报效祖国,为青春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姚成锡同学采访退休老党员

































































2.勤勤恳恳工作,赤胆忠心为党

寒假期间,红星实践团的蔡志尚同学采访了家乡的退休老教师老党员——蔡欣杰先生。据了解,蔡欣杰老人早在1988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算到如今,已经是一位拥有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了。在谈及对当初为何要入党时,蔡欣杰老先生表示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一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是一个永远具有力量带领人民不断向前、不断突破的优秀党组织,永远追随党的领导这是蔡老先生一生的追求。蔡欣杰先生不仅是一名党员更是一名乡村教师,在当地的小学任教多年广受好评,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他一生严格自律,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爱党与爱国、理想与现实、做事与做人的统一,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这正是青年一代需要多加学习的榜样。

蔡志尚同学采访退休老党员

































































如何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呢?对于这个问题,蔡老先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时刻刻严于律己,身在农村就要做到为村民谋福祉、为农村谋发展,处处考虑到人民,以人民至上,想村民之所想满足村民们的需求。在组织生活中,要定期与其他优秀的同志交流讨论,对于近期的工作中如有美中不足之处要及时进行自我批评、自我反省进行改正,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虽已退休,却从未止步。蔡欣杰老师于2015年退休,而对于他而言,退休不是结束,更像是一个新的启程。退休后,蔡老先生继续投入到村内建设的组织生活中,为村中贫困户送温暖、担任村中志愿者、为村中谋划建设1座桥2条水泥路改善交通。

通过这次采访,蔡志尚同学表示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确确实实看到故乡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点离不开党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所付出的诸多努力,党在建设乡村的过程中尽职尽责,我们要学习先进党员的敬业精神,在工作中不等不靠,要不畏难、不怕苦,迎难而上展现青年精神!

 

  1. 致远篇

不忘初心,长征永远在路上。江苏科技大学深蓝学院红星实践团的队员们在顺利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继续重温建党百年以来的峥嵘岁月,意将红色精神传播给更多的青年,扬帆致远。队员们通过深挖红军长征故事、组建“信仰公开课”讲师团、整理讲稿和讲义,梳理授课方案,并计划在开学后进行校内巡讲。

  





  

















































































 

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围剿”。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我们党领导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从193410月至193610月进行了伟大的长征,最终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85年前的那段苦难和辉煌,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长征在我们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以史鉴今,85年前的江苏科技大学还是一所以船舶工业命名的高等学府--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她在战火中成立,到1937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学校因与江南造船厂毗邻,时有敌机袭击。那个年代的江科大人众志成城,充分弘扬长征精神,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一直到19994月,在学校领导人前瞻性的大局观下,合并了江苏省江海贸易校;200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与学校合并。最终在2004年学校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而江科大“江海襟怀、同舟共济、扬帆致远”的“船舶”精神也传承着长征精神,引领着一代又一代江科大人奋力前进。这种博大的胸襟和气魄,体现着一所大学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与担当,它必将化为文化的基因,流淌在所有江科大人的血脉里!

































































































































































































指导老师:何筠

文稿:张玉龙、杨广强

拍摄:张玉龙、杨广强、何涛等人

审核:何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