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学院开展“承匠人智慧,传非遗薪火”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者:杜伟伟发布时间:2024-03-19浏览次数:12

       非遗,是蓄起亘古与现代情思的精神纽带,陶醉了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的人;非遗,是中华儿女智慧结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养育了一颗又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非遗是中华民族文化坚如磐石的根基,春华秋实,岁物丰成,一辈又一辈的炎黄子孙秉承匠人智慧,传承非遗薪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为感受守艺人非遗技艺,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加强文化自信,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苏科技大学深蓝学院环境工程专业2322119012团支部走进云南、安徽、浙江、山西、江苏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进行学习和研究。

       弥渡花灯——乡土里的民风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2024212日石岩山同学来到素有“云南花灯之乡”“小河淌水的故乡”——云南弥渡密祉学习云南花灯文化,并与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海富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基本的花灯制作技艺。王海富老师介绍到:“我从事花灯制作工艺已经近四十年了,这是我的热爱,更是老一辈人留给我的财富,我也希望更多人感受到云南花灯,喜欢云南民歌,爱上云南的风土人情。”


随后石岩山同学跟随王老师削竹条、编织桶形、粘贴绸布,泼墨留字,共同完成了桶灯的制作。在学习云南花灯制作工艺中,石岩山同学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守艺人独具一格、坚持不懈的艺术匠心,他也在学习中加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了文化自信,并希望能让更多人感受到云南花灯独特、深邃、悠长、博大的魅力。


画——“铁为肌骨画为魂”

铁画是纯手工锻技艺术,它兼具国画、水墨画的意境风韵和西画雕塑的强烈立体,层次分明,展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堪称“铁为肌骨画为魂”。202423日王智祥同学来到了安徽省芜湖市的铁画手作DIY,学习了基本的铁画纯手工制作。该店铺的老匠人从事该行业30余年,技艺高超。制作铁画,需要先根据画稿,将低碳钢加热烧红,然后经过锻打、焊接、钻锉、整形、防锈烘漆等工序,王智祥同学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制作了简单的竹子铁画。


  老师傅随后又讲述了一些铁画的传奇故事,诸如《迎客松》、《梅山水库》等绝世作品在当代可谓重金难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铁画的传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创作出来的铁画品质也远远不达标,但总有一批人依旧坚守着。在学习芜湖铁画锻造技艺之后,王智祥同学深刻感受到了中国非遗铁画艺术的非凡价值,越是传统的技艺,越是显得弥足珍贵,芜湖铁画需要更多保护和传承,创新和发展,它不仅是芜湖人民的文化遗产,更是  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


       义乌鸡毛换糖——红糖里走出去的世界小商品

       “小商品的海洋,购物者的天堂”,这句话描述的正是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而这令人震撼的壮举正是起源于义乌一项小小的民间活动——鸡毛换糖。202426日,叶又宁同学来到义乌非遗民俗博物馆学习有关鸡毛换糖的起源与发展。从馆中了解到,鸡毛换糖,源于义乌廿三里一带,是当地百姓为了生活而产生的一种以物换物的交换方式。这种简单的鸡毛换糖商业模式,不仅展现了当地百姓的智慧,对生活幸福感的追求,对当地特产的利用,也为当地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叶又宁同学与相关负责人交谈,并从中了解到义乌市政府对于鸡毛换糖的传承与发扬可谓是十分看重,“鸡毛换糖是义乌的名片,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到它,让鸡毛飞上天,让鸡毛飞向全世界!”馆中负责人用吴语亲切地与叶又宁同学讲述自己的愿景与希望。在负责人的讲解与参观过程中,叶又宁同学深刻感受到小小的一项非遗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体会到中华民族永不言败的精神,中华祖先从困境中找出出路,实现从无到有,再到应有尽有,到现在的无所不有的伟大智慧!


砖雕——匠心传承,艺术之魅

太原砖雕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代,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实践团成员梁福如同学采访了非遗太原砖雕传承人韩永胜。韩老师为梁福如同学介绍了太原砖雕的历史,砖雕制作过程精细繁琐,需要经过选砖、切割、打磨、雕刻等多道工序,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韩老师向梁福如同学讲述了博物馆内陈列着3000多件砖雕艺术品,每一件都凝聚着韩永胜等砖雕大师的心血。梁福如同学被这一精湛的技艺深深打动。韩老师不无自豪地说:砖如人生,出彩也须精雕细琢。砖雕作为中国的硬花活,不仅是一副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巧妙地布局、精心地雕琢,与当地建筑和文化相结合,为中国建筑装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非遗太原砖雕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像韩永胜这样的匠人。他们用匠心守护着传统文化,让我们能够在现代社会中领略到古老艺术的魅力。让我们共同期待太原砖雕在未来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淮海戏——曲韵悠长的烟火气

       淮海戏是苏北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表现身段植根于苏北乡村生活,带有浓郁的乡村气息。2024212日吴厚泽同学来到沭阳博物艺术馆的淮海戏非遗展区,参观学习淮海戏相关知识。吴厚泽同学现场观看戏剧,演员的一颦一笑,举止投手别具特色,唱腔曲调更是富有色彩,时而明快活泼、亦或质朴爽朗、刚劲泼辣,戏中角色的悲惨身世无不将每个人的心弦紧紧攥住。演出过程中,吴厚泽同学及时记录表演过程,与先前记录材料进行比对,丰富了自身对淮海戏的认识,更加渴望传承与赓续此非遗项目。


在剧场淮海戏表演结束后,吴厚泽同学与戏班和表演老师一同交流,认真听取了表演心得,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在交流的过程中,吴厚泽同学对非遗传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不仅代表了一个地区深邃的历史文化,有着较强的地域性和社会性,更代表了广大人民平日里的烟火气息,由淮海戏所折射出的是人民对美好朴实生活的向往和民族富强独立的衷心期望。与老师们交流后,吴厚泽同学感受和体会到淮海戏传承的必要性和演员们训练时的吃苦耐劳,一丝不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钻研此为传承的必要与难得所。学习与交流后,在今后,吴厚泽同学会积极宣传并倡导淮海戏文化,让此项非遗的魅力传播到中国各处。


       阜阳剪纸——守艺人的浪漫

       以剪代笔,纸上生花。200867日,阜阳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谈及安徽阜阳,剪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更是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为深入了解传统剪纸工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28日李嘉琪同学来到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阜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程兴红老师进行交流和学习。李嘉琪同学在与程老师的交流和学习中,程老师娓娓道来,为我们介绍了阜阳剪纸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吉祥寓意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程老师表示:剪纸作品是非遗,而剪纸背后的故事才是文化。只有真正了解了背后的故事,作品才有生命力。随后,在程老师的教导下,李嘉琪同学实践了剪纸中的横竖撇捺、笔画笔锋并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剪纸作品。李嘉琪同学表示:看似简单的每一剪,都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匠心去坚守。


       在学习剪纸技艺的过程中,李嘉琪同学了解到了阜阳剪纸的悠久历史、深厚渊源,在视觉盛宴中感受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体悟阜阳剪纸艺术的价值。她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对于阜阳剪纸的传承和未来发展,程老师表示:所谓传承,就是一个人专心致志做好一件事。同时也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加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行列。他认为剪纸虽小,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这项老手艺,期待传承人,也需要薪火相传。


传承非遗薪火,讲好中国故事。通过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深刻理解了守艺人的匠心精神,亲身感受到了非遗传统文化的浪漫与深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以长远的眼光将中国非遗文化带向世界,要奋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将非遗文化鼎立相传,注入青春活力,守正创新,绽放光芒!


文稿//石岩山、王智祥、叶又宁、梁福如、吴厚泽、李嘉琪、李航

拍摄//石岩山、王智祥、叶又宁、梁福如、吴厚泽、李嘉琪

审核//何筠